讓土浸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土壤 陳仲康牧師
我中七畢業後才投入教會生活,印象中未曾參與過兒童及青少年的服侍。對於青少年牧養,只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不懂就去學習,我嘗試分享自己近期兩個青少年牧養的學習,盼望能激發起有心志牧養青少年的肢體一同回應。
在一次談論如何用科技接觸青少年的講座,講者一開始不談AI或VR,而是同我們分享一本書《園丁和本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教授用園丁與木匠的比喻,從少年人成長的規律出發,提出了如何教養孩子。
「木匠父母」則按照自己得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木匠父母的心裡實際上有個「模範孩子」的標準。作為木匠,他要做一張椅,當他見到一塊木頭,就會按自己的心意去塑造成一張椅,但從來沒有考慮那塊木頭是否適合成為椅子?完工後,木頭剩餘的碎塊已散落一地。
「園丁父母」提供給孩子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接受和欣賞孩子自然生長出來的樣子;園丁忠心的撒種、施肥、灌溉給植物營養、遇上風雨或鳥兒來襲就保護,讓植物按其特質去生長、成熟及結果子。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使它生長。」(林前3:6)
青少年導師/牧者作好忠心的園丁去培育青少年的種子成長。陽光、空氣和水份就是神的道和聖靈的恩賜,而教會的環境就是青少年成長的土壤。教會有何土壤,就栽植出如何的青少年生命。
在網上YouTube看到《永遠講不完的堂會青少年牧養》,分享嘉賓:胡志偉 X 劉梓濠。胡牧師用5個英文字總結了他看今世代堂會青少年流失及牧養的重點,啟發了我一些過去的學習和經驗,寫下我期望青少年成長的土壤是:
1. Authenticity 真誠的愛 –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教會第一要緊的是「愛」,青少年在土壤裡經歷被愛和關心,經驗真心真誠真關係。這是重中之重。
2. Bible 神的話語 -- 教會的青少年牧養,有別於青少年中心。教會是教導和行道的群體,向青年展現聖經真理和行道的見證。教導的方法須適切今日青少年人的需要,從他們的角度入手。不是如何傳遞知識,而是如何與他們在群體中共建。
3. Culture包容接納開放的文化 -- 土浸給人較為傳統、嚴謹及有規有矩,這會窒礙青少年的成長。一位牧者分享他們的文化是:「錯得快,改得快!」教會給青年人去嘗試,容許有犯錯的空間,大家與青年同行,在錯誤中學習。他們感到教會的接納和信任,被充權empower,就有更大的成長。
4. Development 同行同成長 – 我們的信二代更加需要第一身經歷神,太多安全或太多規條,反而少了機會去經歷神的同在和真實。父母/導師角色是陪他們一同成長,失敗時鼓勵及陪伴,成功時一齊慶祝及感恩。
5. Engagement 參與及投入感 – 讓青年人自主學習,從經驗和群體中一齊體會真理和愛。在被聆聽、被信任及自主的環境下分享信仰生命、群體中同禱同行,孕育屬靈生命成長。讓青少年人感到自己屬於這個群體,進而擁抱教會為其成長的屬靈之家。
土浸暫時沒有青少年傳道,沒有青少部部長,但我們仍有一群熱愛青少年人的導師,神更興起一群未曾作青年導師的有心人參與服侍青少年。9月份,我們將承接兒童部,與一群踏入初中階段的少年人同行。邀請大家為我們祈禱及打氣加油! 浸神曹偉彤院長提醒:「青少年事工的目的,是叫年輕人與神同在,並且與他人同在。」讓我們預備好土浸的土壤,栽植青年經歷基督同在,成為活在基督裡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