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命的起點與終點 兒童部副部長宋李秀娟姊妹
多年前在中神修讀神學課程時,其中一科有關處理哀傷與輔導的課程內,我重新思考了「死亡」這個人生課題。而我最初接觸此課題,是小學時老師說的成語故事「方生方死」:莊子妻子去世,鄰居見莊子生活如常,不解,詢問他,莊子回答「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老師給小學生們解讀為生與死循環不息,莊子對死亡的看法是多麼超脫與正面啊!長大後讀莊子《齊物論》,才理解真實的莊子,其實他對人生的對與錯、成與敗、真與假皆沒有具體定論,是個思想灰色連夢見蝴蝶後也迷惘不已的大叔!令我從小對莊周的仰慕徹底幻滅。在深入思考死亡,知「死」後才更懂得怎樣去「生」,正如跑手知道終點才能跑好那場比賽一樣。
我父親晚年患腦退化症,喪失自理能力要住安老院,我每隔一天去探望,常常碰到跟他同房一位伯伯的妻子,她總跟我嘮叼她丈夫年青時做生意有多麼成功、威風、受人敬重。如今他和我父親一樣,迷糊昏睡的時間多,即使醒來也不大答理人,清醒時又會忽然自顧自的大聲喊叫!父親常被驚嚇,這時我會拉著父親的手唱著「今我有快樂快樂在我心中⋯⋯」父親就像個孩子般的笑起來,手會跟著歌曲的節奏拍動來回應我,每次跟他一起祈禱,他牽著我的手會越捉越緊;在他末後的日子,蒙神恩典在他僅有的清醒時刻裏,他決志、他悔改、他認信,在他接受灑水禮的時候,他都是思路清晰精神矍鑠地,為信仰作了一個漂亮的見證。這之後他沒再緊捉過我的手,有時是輕輕拍一下我,多數是笑咪咪的點一下頭,如此雲淡風輕的過了一段日子,父親就帶著平安邁過終點,在天家彼方靜待再次團聚。
這幾十年間,香港社會富裕,為人父母者皆努力為兒女籌謀,設法讓兒女贏在起跑線,深信如此,兒女的人生路便能夠跑得更好更遠,父母愛子女之心亙古如此;然後一同在起點遙望著越跑越遠的兒女背影,殷切盼冀⋯⋯。可惜正常來說,大多數的父母都不能夠親眼目睹子女到達終點的,那麼作為負責任的父母好應該為兒女設想或定位了終點,協助兒女制定人生長跑的計劃,才歡歡喜喜的看著他們落場比賽。對吧?!
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現今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方式,可給予我們一個不錯的參考。猶太人家庭以父親為主,母親為協助,教育孩子時不單在於説了甚麼,而是活出了甚麼,所活出的又見證了他們所信仰的是甚麼,信仰成為家庭的凝聚與重心。
讓孩子學習才藝很重要,但良好的品格更重要;孩子有才幹懂得做事很重要,但懂得做人更重要;擁有行動力很重要,正確的價值觀更重要;得著知識很重要,得著智慧更重要;不要輸在起跑點很重要,但贏在終點才最重要。
其實聖經對家庭教育早有清楚的指引,就是「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而「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只要讓信仰在家庭傳承,以基督作為人生的終點,倚靠神,我們的孩子必定會得到最後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