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28日主僕心聲

【讀《突破書誌》有感】黃志堅傳道

《突破》、《突破少年》對上一代的信徒,可能有不少美好的「集體回憶」?畢竟,在我們年少輕狂的日子裡,它們給我們不少屬靈得來,又「潮」得很的滋養!然而,敵不過時代洪流的衝擊,二千年前後,它們均告停刊,這實在是基督教群體的損失。感恩的是在2009年,一份全新的《突破書誌》橫空而出,大有在低、淺、俗的主流媒體中力挽狂瀾之意,更希望為年青信徒讀者注入一絲清泉,可惜,不知是否曲高和寡?抑或缺乏足夠的讀者承載?《突破書誌》近來由雙月刊變為季刊,如此看來,在市場的壓力下,不知它能否繼續走下去?

感恩土浸的教育部,願意訂購《突破書誌》,原先是希望為年青信徒提供一份益智讀物,誰知卻是顯得乏人問津,或許大家不知它「好」在哪裡吧?就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當中的閱讀得著。

在上一期(051)前嶺大老師許寶強提到:

在城市論壇中,不少發言嘉賓,不過是不斷重複闡述立場,指責別人,卻無真正的思想碰撞……當我們因為立場之別而預設了對方的想法,落閘拒絕討論……唯一出路是要回到「根本的提問」(radical questioning),理解對方立場背後的前設與關注,也許便會發現彼此原也有共通之處,那就開啟了繼續對話的可能。(65

   許多時候,我們在教會、公司、學校與別人交流政治、社會議題的看法時,是否太著意維護自己的「既定立場」呢?可有認真聆聽別人的想法?或許,我們太快把別人「歸邊」、標籤、定型?「黃絲」/「藍絲」?「反同」/「認同」?卻沒想到當中仍有許多可能類別。記得初來土浸時,可能我來自一間別人口中「新派」的神學院,有肢體十分關注我對同性戀的立場,很想知道我是否認同「同性戀是罪」等。其實,簡單表述一句十分容易,可是人往往沒有空間,理解對方背後的理據,遑論真誠對話,求同存異。

另一方面,許老師又提到:

什麼是「根本的提問」(radical questioning)?走出人工設定的場景,在生活處境發生,跟你的同學、同事,每月或每星期撥一些時間,討論一些最根本的問題,如「什麼是教育?」反思自己究竟在做什麼,是否符合原本的目標?(73

   記得初信主時,我對信仰便有許多問題,由「問題少年」到「問題中年」,即或成為傳道人,我仍愛反思信仰,深信「信仰是要尋求理解的」,也很喜歡跟肢體交流分享對聖經的領受及看法,正因為對神的話感興趣,所以才不停研讀反省。其實作為基督徒,我們同樣需作「根本的提問」,如問問自己:作基督徒是什麼意思?是否只是上上禮拜堂?聽聽道?抑或有更要緊的事呢?

Comments are closed.

土瓜灣浸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