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內地新來港群體的整全之道 何炳雄執事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每年迎來眾多內地新移民、專業人士與學生。土浸雖然資源有限,卻可能以創意與熱忱,為這些群體提供整全關懷,在都市疏離中建立屬靈家園。而土浸也似乎開始了這行動。
識別特定群體需求
· 大學生:面對學業壓力、文化適應與身份認同困惑
· 專業人士:承受工作競爭、孤獨感與家庭分離之苦
· 新移民家庭:需解決子女教育、住房與社會融入難題
土浸可選擇專注服務其中一至兩個群體,避免資源過度分散,實現「小而美」的深度關懷。
從關係開始的福音預工
· 開設「廣東話友誼班」,在語言學習中建立情誼
· 組織「香港探索」活動,幫助熟悉城市環境
· 舉辦節期團聚,緩解思鄉之情(如中秋團圓、冬至湯圓)
生活關懷的具體實踐
· 設立「愛心物資角」,收集會友捐贈的生活用品
· 提供短期住宿接待,解決初到香港的居住困難
· 組織專業人士提供免費諮詢(法律、就業、心理)
發掘教會內部潛力
· 動員退休會友擔任「屬靈爺爺奶奶」,提供家庭式關懷
· 鼓勵專業人士會友提供職場指導與網絡
· 發掘大專生會友成為學弟妹的學業夥伴
建立策略性外部合作
· 與區內社福機構合作,轉介專業個案
· 連結基督教大專團契,共同關懷內地生
· 與就業服務機構合作,舉辦職業講座
建立可持續關懷系統
「一人一友誼」計劃--鼓勵每位會友與一位新來港者建立深度友誼,不一定是「帶領信主」,而是真誠的「同行與陪伴」。
「生活導師」網絡--按專業領域匹配導師與新來港者,提供實際生活指導,如香港醫療系統使用、子女入學申請等。
跨文化小組--設立普通話團契或小組,在保持教會主體文化的同時,尊重內地朋友的表達習慣與文化背景。
整全關懷的四個維度
身心關懷--透過運動小組、健康講座關注身體健康;藉輔導服務與支持小組照顧情緒需要。
社交支援--建立興趣小組(書法、烹飪、行山),在共同興趣中建立歸屬感。
靈性陪伴--開設福音探索小組,以開放態度討論信仰問題,尊重尋求過程。
實際幫助--提供就業資訊、臨時幼兒照顧、法律諮詢等具體服務。
從關懷到門訓
當新來港朋友穩定後,鼓勵他們參與事奉,甚至成為後來者的幫助者,形成「受助—成長—助人」的良性循環。
結語:小教會,大心懷
土浸的優勢不在資源豐厚,而在關係親密、行動靈活。當香港這個繁華都市讓許多新來者感到渺小與孤單時,土浸也能成為一個叫彼此名字、記得彼此故事的地方。 一盞為晚歸學生留的燈,一鍋為思鄉者熬的家鄉湯,一次為求職者的代禱,都在見證:在這座節奏急速的城市中,仍有一處心靈可安歇的港灣。這正是小教會在上帝手中,成為多人之祝福的獨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