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主僕心聲

土浸何時成為我的「家」?       陳仲康牧師

我最近思考一個問題:一個新來賓參與教會生活,究竟何時及如何令他/她不知不覺地將教會視為另一個「家庭」?除了聖經的教導外(上月分享:太12:50;提前3:15),心裡有「家」的感覺需要有經驗和感情的結合。為此,我想分享過去我在土浸的青蔥歲月。

當我讀書中七那年開始參與土瓜灣浸信會,第一個返的團契就是拿細耳團。當時,就像進入了一個開心Party,有歌唱,有遊戲,有一班年紀相若的基督徒,一齊度過歡樂的下午。漸漸地,我們彼此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彼此祈禱記念對方的需要,同心合力去參與教會的活動或事奉等。我從這群團友中,彼此之間建立了信任和愛,就像家中的兄弟姊妹一樣。

其中一件開心事,就是在團契聚會中段時間,突然有生日蛋糕出現,原來是導師/職員會送上給壽星團友的生日禮物,我想即或在自己的家庭,也很少有這溫馨難忘的生日慶祝。

在教會經驗「家」的感覺,不只在聚會的時候,更重要是在平日的起居飲食。晚上團契後的「宵夜」才是真正「家聚」的高潮。此外,每年一次的營會,與弟兄姊妹一齊生活、早午晚餐、沖涼和同房同睡,晚上傾心事,分享個人於信仰最深刻之處……或許連自己的家人,也不會如此表白內心世界。

「家」提供了生命成長的環境,土浸家有年幼的孩童,也有活力十足的青年,更有成熟穩重的屬靈長輩。當我有機會學習服侍關心年幼的「弟弟妹妹」,漸漸建立了作「哥哥」的自信和責任感。慶幸有機會獲得屬靈長輩的提點和欣賞,從他們的生命榜樣中真真實實見到如何跟隨主。在屬靈的家,不同年代的家人互相服侍,彼此關愛,同心事主時,愛主和愛家的心就在愛中互相激發,勉勵成長。(來10:24)

讓我最深感受到土浸家人的愛,就是在自己最悲傷、最難過、最低谷的時候,自己經歷了家人意外離逝的傷痛。還記得當我在以色列很不容易地辦完了妹妹遺體運送回港的手續,終於返回香港機場,經歷了一場生離死別,異國回鄉,彷如隔世的心情。當我踏入接機大堂,除了自己的家人外,更見到教會弟兄姊妹來接機。每一個面孔都如久別重逢的親人,每個擁抱和握手都親切溫暖、每對眼神和問候都甘甜窩心。真正的家人就是能不計較地陪伴、願意與你度過寒夜和幽谷。

願意聆聽你在土浸家的情懷,更願意與你一起編織土浸家的流金歲月。

Comments are closed.

土瓜灣浸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