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4日主僕心聲

對盼望的神學反思      陳仲康牧師

踏入2024年,土浸家進入新的年題:「心存盼望,以心建家」。促使我要在「盼望」這課題上「補課」。我嘗試認識《盼望神學》的作者莫爾特曼 Jurgen Moltmann(德國圖賓根大學新教神學院系統神學榮休教授),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他對「盼望」的神學思想。

1945年,德國在二次大戰中戰敗,19歲的莫爾特曼被判進入戰俘營,在營中三年經歷被囚禁的苦悶和熬煉:饑餓、被打、羞辱...成為了他體會基督受苦及信仰中找到盼望的種子。離開集中營後,他決心進入神學院進修。

1964年,莫爾特曼出版《盼望神學》,其中的論點:盼望是建立從上帝而來未來的應許 ,並非建立在人世間過去的經驗。因此,盼望並非預測,更不是人可以計算的,而是交託上帝手中,這是一種「向未來觀看」,「向前看」的思考方式。(註1)

基督徒的屬靈眼光應當是積極向前,仰望昔在、今在及以後永生的基督耶穌!為主帶來的明天而活好今天,而我們的明天是建立在基督永生的應許上。

「願賜盼望的神,因你們的信把各樣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是莫爾特曼喜愛的聖經金句,提醒我們:上帝是使人有盼望的上帝,並賜福人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洋溢著「向前看」的盼望氛圍。

當我在講壇宣講彼得前書時,曾提及「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彼前1:11)。「苦難」與「榮耀」在世人看似相反,但卻是我們心存盼望的一體之兩面。

盼望神學與十架神學是一體之兩面,又如復活與受苦是一體之兩面。復活是受苦之後的復活,而受苦是盼望復活的受苦,同樣地,盼望是建立在十架基礎的盼望,而十架是展開盼望的十架。 (註2)

沒有受苦,就沒有將來的榮耀;沒有死亡,何來復活?世人不明白的道理,卻是我們今世基督徒得盼望的鑰匙,願意在未來的講壇及查經中,讓我們能更深入思考或討論。

今天我們需要學習迎向苦難,接受受苦的真實。而不是逃避,或自我欺騙,更絕不會是「攞苦來辛」。盼望是我們基督徒今天要學習的應有態度及人生觀,帶給我們從灰沉中有積極,從失意中能樂觀,迎向挑戰。

「心存盼望」這年題,是向上/直向與神的關係修養,如一棵幼苗成長,以信心為根基,刻苦鑽入土壤中生根穩固,然後向上發苗生長,結出更多盼望的果子。這些果子,就是土浸人帶著盼望的心進入失意、受困、未有盼望的鄰舍群體中,帶來美善的豐盛給予需要盼望的人。

註1:《結束就是開始--莫爾特曼神學思想簡介》,頁147,林鴻信教授,台灣神學研究院

註2:《結束就是開始--莫爾特曼神學思想簡介》,頁148,林鴻信教授,台灣神學研究院

Comments are closed.

土瓜灣浸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