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事奉的二三事 余文欣姊妹
信主初期,教會推動「標杆人生」,想想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所剩記憶不多,最近重看此書,發現當中命題「僕人的思維」頗有意思,似乎對於事奉的迷思有所連繫,當中作者描述「真正僕人在思想上五個正確的態度」,包括:
1. 僕人多為別人設想,少為自己設想
2. 僕人思想應像管家,而不是像主人
3. 僕人專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看別人在做甚麼
4. 僕人的身分奠基於基督
5. 僕人將事工當作機會而不是義務
以上五點,同樣值得深思。在此,最想就第三點,作出一些分享,當中指出僕人應該專注自己的工作,不去挑剔批評,或比較競爭,目標是要榮耀神,不是為榮耀自己。我們很多時候以為只是「參與」事奉的團隊,需要如此行,但是,這裡發現一個延伸話題:在一場聚會中,「會眾」(更貼切的稱呼是:台下敬拜者)是「沒有參與事奉」的,若看到貨不對版的事,應該以何態度面對? 其實,這個「沒有參與事奉」,想來也不是「沒有事奉」,因為事奉的對象從來只有一位,就是神。從這個角度出發,每一個「會眾」,也需要為聚會「如何更榮耀神」而思考和行動。例如,「我」是否在聚會中投入分享、積極參與、專心禱告唱詩,又或在聚會前後關愛鄰座、善待他人、提供協助……等等。
世態趨於專業化,事奉神理所當然也要更高質素,有要求一直是好的,正如用一個精美的容器盛載食物,會令人進食得更開懷,並有效提升整個進食體驗。不過,關鍵是各人重視塑造自己的容器?還是更著眼於別人的容器應該是什麼形狀?不過,人性化地看,難免在聚會之中,遇上不同的「失誤」,自己無可奈何地留意問題所在,也是常有的。不過,更重要是自己是否甘願被這些「失誤」持續困擾,直至聚會完結,也仍耿耿於懷,或者迷失其中。我也曾試過在聚會中,感到疑惑,很想驗證真偽,便上網查找資料,又與旁人討論,甚至聚會後,仍喋喋不休,忘卻當中的主要信息。雖然看似無傷大雅,但作為台下敬拜者,的確因某些旁枝末節而「失焦」了。每人也有「失焦」的時候,但不讓在意「失焦」取代神,才是重要。
事奉一旦與苦差掛勾,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的人,不禁對某些「事奉」望而生畏,不敢嘗試承擔新的崗位,寧願停留在「會眾(或舊有事奉)」的安全網內。浸信會經常強調「眾人皆祭司」,若放在崇拜場景,似乎也可以應用於台上台下的一同參與。當所有人也抱持一同實踐「祭司」的使命時,帶領者在這個意義上,不再是唯一一位站在鎂光燈下的「獻祭者」,事奉的心態亦能變得更輕省。所有信徒選擇實踐一同獻祭,不但對「台上敬拜者」產生鼓勵,而且真正達到聚焦於神,台上台下,能更貼近榮耀神的狀況。
高銘謙博士在《投入整個生命來詮釋》中引述神學家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立場:「若有人想了解上帝的話語,但解經不能令你愛神愛人,這人便未能成功地明白聖經。若你解經時可令你愛神愛人,但過程中並非嚴謹的釋經,以致你未能闡明聖經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這是錯誤的,但並非致命的錯誤。」他更強調釋經以帶來生命的轉化至關重要。用以借鏡,事奉/事工中發生問題,仍屬錯誤,但凡事有優次,過程能否造就人更為重要。
教會多年來,久久未能解決事奉人手短缺的困境,亦不斷冀盼為「XX更新」找到一條活路,既用心地加強每個程序的嚴謹性,又希望所有的環節無可指摘。或許,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生命是否有轉化?信仰群體有沒有愛神愛人多一些?相信這不單單靠牧者或教會領袖可以扭轉乾坤,「全人更新」才是真正核心。畢竟,教會中的大家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