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5日主僕心聲

 我們是誰?         黃志堅傳道

今年2月22日是預苦期首日,又稱聖灰星期三。不少教會都會舉行塗灰禮,把去年棕枝主日祝聖過的棕枝燒成灰,在禮儀中塗在教友的額頭上,作為悔改的象徵。由於土瓜灣浸信會不是禮儀教會,弟兄姊妹對有關的節期及儀式,未必有深入的瞭解,甚至有肢體覺得參與有關儀式,是否有必要?

當然,作為浸信宗會友,我們重視的兩個規例(ordinances),分別是「浸禮」及「主餐」,它們本質並非神聖的,只具象徵意義,所以我們不若其他教會稱之為「聖禮」或「聖事」。至於另一個浸信宗特色,相信就是十分重視聖經及神話語的宣講,所以大家留意到講壇是置在禮堂的中正位置,肢體又十分熱切聖經的研習。話雖如此,個人感到,作位普世教會的一份子,我們仍可參考教會漫長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各種信仰傳統,加以批判地學習及應用,例如,我們會在主日學/團契小組中,分享學習《尼西亞信經》,但不會把《信經》的權威等同聖經;我們會閱讀一些神父的靈修作品,參考他們的屬靈操練方式,讓我們靈命得著更新,卻不會完全接受他們背後的神學及信仰模式。

至於節期及有關禮儀,又牽涉到教會年曆這課題,教會年曆,顧名思義就是給予教會信徒的年曆,早期信徒的教會生活以主日(星期日)慶祝耶穌基督復活,加上復活節至聖靈降臨節的慶祝。到四世紀後,信徒景仰聖地耶路撒冷,開始了朝聖之旅,又加入了預苦期作耶穌受難的四十天反思,同時將慶祝耶穌基督降生的時段,分成聖誕期和顯現期,聖誕期前又加入將臨期作預備,經過千年演變,成為今天的教會年曆。(參https://cww.hk/church-calendar/)由此觀之,若我們把有關節期及儀式視作信仰參考,目的是幫助我們更深的記念主的恩典,哪豈不是一宗美事?

回說今年的聖灰星期三,我們在禮堂一起唱泰澤短詩、默想經文及聆聽土浸肢體創作的《預苦的春天》,加上陳牧師為我們在額頭/手背塗灰後的解說,相信參與者都感受殊深!我們的本質是什麼?豈不是一堆塵土?最終也是灰飛煙滅!然而,上主竟然顧念我們,為我們的罪捨身十架上。音樂—儀式,都是很好的媒介,讓眾肢體進入經文的世界,在聖靈的引領下,大家參與了一場屬靈的筵席,願我們真能帶著祝福,進入人群,把上主的愛與別人分享。 再者,當我們把自己宗派以外的信仰傳統(如節期及禮儀)不屑一顧時,或許猶如倒洗澡水時,竟把嬰兒也一併倒掉了,不可不察。

Comments are closed.

土瓜灣浸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