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王永強執事
工作了43年,提早三年2008年退休,放棄了七位數年薪,由CEO轉為沒有身份的下半場人生,我沒有不捨和失落,也沒有想當年的懷念,慶幸能與老伴可健過了幾年開心精彩的珍貴時光,陪伴她走完世上路程。雖然離開了職場,卻還能與前公司各地的舊同寅,和一些職場好友保持友誼,因為多年來的關係,不是以CEO身份,而是個人作為公司團隊一份子,甘苦與共,成就共榮,所以當年給同寅的告別函,最後結語是:今天雖從團隊退役,但仍然是沒有離開的朋友。直到今天仍相見甚歡。
我一生幸福,有賢妻可健,共同養育若慧若谷成長,雖然可健早我離世,我卸下了丈夫角色,卻仍繼續作父親的終身學習,終歸,如今兩女兒的安好生活,就是我仍在世上最重要負擔了,今天仍能與她們同處,我十分珍惜,也心存感恩。
我是第三代信徒,自幼在教會成長,60年代隨母親在土浸受牧養,見証眾多土浸先賢和長輩的委身和無私付出,建立教會至今近60年,今天有已息勞的,也有移居海外,但仍然關心紀念支持母會,我常存感謝,以為榜樣。所以擔任執事36年,一直學效他們,努力忠心事奉,毋負前人的教導和期望。然而面對現今複雜的世界,混亂的社會,資訊科技雖發展快速,道德思維卻每況愈下。已是70後的我,越來越跟不上了,再未能像年青時的社會參與,更未能產生像當年的正向影響。如今更面對史無前例世紀疫情的衝擊,停擺、封關、隔離、檢疫、死亡、失業、WFH、社交距離,已成常態,顛覆全人類,重返舊日生活已不可能。 遺憾香港教會亦不能倖免,甚至連不可停止的聚會也停止了,教牧以為能在網上播放沒有聚會的崇拜,讓信徒看到講道,聽到敬拜,就心滿意足,肢體相交關顧虛擬化,久而久之,教會漸漸成為離地的宗教活動場所,卻無力對社會的衝擊和變化作出信仰的反應?教會疫後如何歸正? 如何改變只有事工,沒有牧養的現況? 如何調整配合正在大變社區的發展方向?(我一直在思索,上帝讓我輩信徒和教會,在此地此時此刻,經歷如斯嚴峻試煉,意義何在?上帝心意如何?)。面對如斯境況,自己作為教會僕人領袖一份子,實責無旁貸,卻力不從心,亦未能與領袖團隊在現今社會上,帶領教會活出應有的天國價值觀,影響社區,未能讓教會看見出路和使命願景,深感愧疚,又不願只作一位禮儀執事,所以是時間交棒退役,退下執事的前線職責了,尤幸目前執事和領袖團隊中,仍有較年青、有智慧、具遠見、能承擔、願委身的成員,能勇敢繼續堅守崗位,帶領教會改革更新,衝破困境,成為上帝在亂世中給教會的恩福。
各位兄姊多年來對我和家人的深恩厚愛、尊重、關心,我心存感謝,我仍樂意繼續作弟兄姊妹的鄰舍,互相關顧勉勵行善,因為這是我一直最珍惜的。土浸是我家,我不移民,沒有離開,仍然虔守信仰,作個使人得見耶穌的門徒。若沒有特殊情況,在我的安息禮拜未臨之前,仍然是你們年長的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