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自己、他人、上帝 陳曾佩瑩師母
溝通的根基在於聆聽,但聆聽實非想像中容易。中國文字真有意思:「聽」由「耳」、「王」、「十目」、「一心」所組成。聆聽就是這麼的一回事:把對方當作皇帝一樣,用耳去聽言語內容、聲調快慢,用眼去專注觀察非言語的內容(表情、姿態)、 用專一的心去理解,就像換位思考一樣。人能夠給另一個人最好的禮物是聆聽,能被聆聽和明白是人收到最無價的禮物。
但原來學習聆聽人的基礎是先聆聽自己,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不二法門。 盧雲神父曾說:「聆聽自己內裏不同的、甚至矛盾的東西,是一種讓人掌握自己生命,並讓生命活得豐盛的方法,不可以讓內裏不同的東西亂跑,不作檢視。」 我們可以藉著不同的渠道去聆聽自己,例如:身體(胃痛告訴我太緊張)、情緒(憤怒告訴我被人侵犯了應有的權利)、想法、態度(我對某人態度特別差可能代表我對他不滿,卻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
每晚靜下來想想當天的高潮與低潮,回想當時的情景,用情緒字眼(如:開心、興奮、尷尬、憤怒、自責……)去標明感受,發掘一下感受背後的思想「我感到(情緒),因為(思想)」, 透過這練習能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如: 被愛、被接納、被尊重)。然後,如你能為實際的情況想到一個更加具建設性的想法或者行動就更好。這方法在處理負面情緒上特別湊效,因它有效地以理性的頭腦,去疏導過度感情氾濫的頭腦。你越能夠梳理和明白情緒,就越能夠駕馭自己的情緒反應,避免在行為反應上過敏。
你越能明白和梳理自己的情緒,就越能增加自己的心理容器,去聆聽和明白別人。因聆聽是要放下自己的標準去看對方,以致能暫時放下尋找解決方案、要改進對方等的衝動,專心聆聽,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事物,以致體會對方的感受、體察他的思想和行為,也了解他如何看自己和如何看周遭的世界。這時,如果你能像鏡子一樣,謙卑地去反映你所觸摸到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對方就感到被了解。人要充分被了解後,才能探索新嘗試與新領域,在此之前,一切的建議都可能聽不進耳,甚至引起另一場風波。
其實,認識神和認識自己是銀的兩面,越認識神就越認識自己的軟弱。所以鼓勵在靈修時,不妨靜心想想一天的高潮與低潮,去梳理自己的情緒,將最真實的自己向神呈現,你就能夠學習聆聽神對你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