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30日主僕心聲

【如何接待】 黃志堅傳道

幾年前一個探討信徒在中港矛盾中的角色的講座中,在答問環節時,有信徒謂:「亞伯拉罕接待三個人,當然無問題啦!但港人要面對的卻是大量內地旅客。」惹得全場大笑。這裡反映了一個問題,相信不少信徒把接待視為一般旅遊業中的款待—為遊人提供吃喝玩樂及住宿交通,然而神學教授紐曼提醒我們廸士尼世界式的接待讓人感覺良好卻是短暫的,真正信仰的接待是讓人與上主相通。教會歷史學者奧登更深刻地指出,

接待是歡迎陌生人,根據基督教的聖經及歷史傳統,我們接納外人並跟他們分享資源,接待是回應陌生人的物質、社會及靈性的需要。表面上,接待以基本的物質需要如食物及住處開始,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就是圍檯的團契,分享食物和飲料,耶穌與罪人及社會的邊緣人共享食物,見證了接待的能力於上主臨在中。接待滿足物質的需要,除卻食物,舉如洗腳或沐浴、診療、住處、衣物、旅程補給,甚至照顧動物等。1

由此,我們瞭解到信仰群體,實踐接待的對象是陌生人,就是那些被社會人士輕視遺忘的人(那些腰纏萬貫的豪客,自有五星級酒店服務他們)。同時,依據聖經的教導及歷代教會的接待傳統,去照顧人們身心社靈各方面的需要。這方面我們土浸確實有非常出色的見證,針對基層街坊面對的難題,包括:夫妻相處困難、子女管教的問題及新來港婦女缺乏支援的網絡。為此,我們提供不少親子教育講座、夫妻相處的輔導、學童功課輔導班,同時,藉婦女小組讓她們建立新的人際網絡。

當然,接待難免牽涉到資源安排的問題,我們實踐基督徒的接待時,需要留意兩項潛在的阻礙或風險,其一是資源的有限,我們處於一種定立限制及決定誰當取用的掙扎;其二是界限的問題,由於設定需要的限制時,不少分界線便產生,更因太多的顧慮而導致接待變得欠殷勤及吝嗇。話說回頭,我們不能否定的是,這些基層的朋友,可能只是初期需要我們扶助一把,他們總有獨立的一天,甚至有能力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教會是被上主呼召出來見證的群體,我們或許有參與不少探訪,甚至為街坊提供不少服務,可是,我們真的歡迎他們嗎?我們能不帶著成見和他們交往嗎?神學家羅素說得好,上帝的熱情好客是體現在對以色列的揀選,並以耶穌成為萬國之光,祂服侍那些需要的人。那些視自己為基督所揀選的人,同樣被呼召藉信仰去學習祂的生活方式,以同情心和接待去關懷有需要的鄰居,而我們會發現自己也跟上帝一起在世界中操練接待的功課。2

1 Amy G. Oden, And you welcomed me : a sourcebook on hospitality in early Christianity(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2001),13-14.
2 Letty M. Russell ,“Practicing Hospitality in a Time of Backlash, ”Theology Today , 52 no.4,Jan( 1996):482.

Comments are closed.

土瓜灣浸信會